黄峻(2008)——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4-28浏览次数:89

   1.现状:令人触目惊心

  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2003年慢性病患病率高血压占首位为26.2‰,脑血管病为6.6‰;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为4.6‰。2004年我国居民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病(37.89%)超过了恶性肿瘤(23.92%),占第一位,成为中国人的最主要杀手。心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等。据2002年调查,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2千多万,体重超重2亿人,肥胖6千万人,吸烟3.5亿人。据估计,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现患心力衰竭40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肺源性心脏病50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达250~300万,每年主要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达1300亿元。因此,心血管病不仅已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也已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

  2.趋势:更让人揪心

  这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近十多年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比1991年(13.6%)增加31%,而1991年又较1980年(7.7%)增加54%,我国高总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在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1998年,男性分别为17.6%、24.0%和33.1%,平均上升幅度达88%;女性分别为19.2%、27.1%和31.7%,平均上升幅度达65%。我国80年代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糖尿病患病率低的国家,而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已与欧洲发达国家(3%~4%)相似,2001年人群调查糖尿病患病率达5.5%。2002年调查中我国居民超重率17.6%,肥胖率5.6%,两者之和为23.2%,接近总人口的1/4,且在近十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38.6%和80.6%,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分别上升40.7%和97.2%。

  3.后果:极其严重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崛起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就是其中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营养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高热量的饮食结构和少活动的生活方式使人群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和体重明显增加。中国人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心血管病已经在侵害我们的躯体,还没有小康,就出现了不健康,极其无奈,也十分悲哀。如果不采取有力举措遏制心血管病上升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平崛起会受到影响,甚至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存也都会受到影响。

  4.建议:期望得到采纳

  (1)高举起“健康中国”这一大旗,并贯彻于我国的宏观和战略决策中。

  (2)政府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制订相应的政策来遏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降低,几乎减少了一半,究其原因预防工作所起的作用占50%左右,治疗方法的改善起的作用占40%左右。而这些工作尤其预防工作,没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可能实施和产生良好效果的。

  (3)加强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一是要增加投入的经费,专款专用,像非典之后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一样,做好慢性病防治,尤其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二是要建立专门的心血管防治机构,从中央至地方形成完整的防治网络,有目标(规划)、有措施、有检查;防治机构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各项防治工作落实。三是对于已出现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人应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推广应用有效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措施。我国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的原因中只有11%来自二级预防的作用,其他地区可能更低,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40%,提示公认有效的二级预防在我国未被充分采用。

  (4)加强人群宣教和生活方式指导。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有一些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获得矫正的。这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证实行之有效,也在我国一些地区取得成功。

  (5)改变医院和临床医师的工作模式,以适应卫生工作这一新的挑战。传统上医院和医师均重治疗轻预防。医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也着重在医疗。现代新的模式应该是预防、医疗和康复均得到关注和重视;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应更多地放在预防和康复上。这种模式的转变,涉及到理念的转变,需要从上而下地进行长期艰苦的工作。重预防的理念,应贯穿于从年轻医师到资深医学专家的继续医学教育之中;贯穿于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