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2011)——遏制网络医闹,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41

 

      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发生了一起极为恶劣的严重伤害无辜医务人员的事件,它让我们正视医患间的距离有多远;2009年11月5日,“徐宝宝事件”在论坛里“发酵”成为当时南京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让我们体会到网络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医患纠纷产生后,病人或会联系当地各大媒体,或请职业医闹打和砸,或请职业写手,在网上编造出一个非常吸引人们眼球的主题,专业“顶帖”,扩大影响。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前,医院还有解释的机会,职业医闹打砸前,医院也有110为后盾,而面对网络医闹,医院可以说是“失语”状态,而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超乎想象——它加大了医患之间信任的鸿沟,加重了社会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媒体是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平台,公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支持。有些网站还进行民意调查测验,了解受众对事件的看法态度,使得民意的表达更加畅达。

      网络媒体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所产生的舆论号召力和舆论监督力,已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但网络舆论的监督技术尚未成熟,其中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

      1.信息失真 网络上“三人成虎”的言论屡见不鲜,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不知不觉地成了真理。建立在失真了的网络信息的舆论监督,没有了监督的基础只能说是儿戏,不但丝毫没有监督的力量,对今后的舆论监督效力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2.话语权失衡 一般来说,导致话语权失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效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情绪化言论;二是商业炒作。“徐宝宝事件”中的当事人毛晓珺因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其所属医院提供不实调查报告的包庇行为,在网络上都受到了关于医德的质疑和指责,甚至是谩骂。如果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据了上风,那么原本为了维护和谐的舆论监督就成了非正常的舆论暴力,可能对他人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伤害。“徐宝宝事件”中,公众在质疑毛晓珺的医德、指责医院的包庇时,也不知不觉地加大了医患之间信任的鸿沟,加重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3.舆论监督失范 纵观网络热门事件,那些事件中的主角基本上都被“热情”的网民人肉过了,“网络医闹”更是将这种缺乏理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这种被“利用”的舆论监督无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从以上情况来看,应该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遏制“网络医闹”势力的抬头。

      我们建议:

      1. 制定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监督失实、侵犯他人隐私、干预司法独立、影响社会稳定等不良后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制约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行为。因此,制定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让监督行为有法可依势在必行。

      2. 传统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虽然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不断显现,但并不能因此说网络可以取代传统媒体对公共事件、国家事务行使舆论监督权。相反,舆论监督欲发挥最大限度的威力还必须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徐宝宝事件”后期,正是有了传统媒体密切关注,才将公众引导到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向。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互补优势,推动舆论监督健康、长远地发展。

      3. 政府部门要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不能任由事态发展变化,而应积极、主动调查了解事件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于众,不要等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很大影响了才被动出面解释。在“徐宝宝事件”中,南京市卫生局网络发言人在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上主动向公众公布了“徐宝宝事件”调查结果,受到了网友好评。

      4.网络媒体要把关自律 人民网评论员说“从社会反应来看,凡是卫生主管部门的表态和认定结果倾向于患者的,社会舆论就认为卫生主管部门是为人民服务,认定结果公正合理;反之,社会舆论就认为卫生主管部门与医院沆瀣一气,是“内部人政治”式的包庇”。网络媒体淡化了“把关人”的角色,使每一个网民都有做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的机会,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使这些没有经过过滤的网络民意信息反馈更加真实,从而真正地实现监督权。

      5.严惩职业医闹违法行为 职业医闹通过闹取得利润,职业写手通过点击率得到利润,这就是利益链。当事人和医闹们在分享成果时,那些打伤儿童医院职工们的职业医闹和网络医闹们应该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并通过媒体进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