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雄(2012)——关于防治五大慢性病的几点建议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03-23浏览次数:74

 

        五大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011年7月29日,世界银行发布了题为《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至2010年的评估结果,由世界银行与我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撰写。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因病死亡的人数约1030万,其中由五大慢性病所致的死亡人数为824万,约死亡总数的80%。2010年,我国5.8亿人至少存在一种同五大慢性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并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五大慢性病患者。

        五大慢性病的发病率目前在我国处于井喷期。按照前期增长模式计算,预计到2030年,40岁以上人群(即2011年20岁以上人群中),五大慢性病的人数在现在的基础上将再增加2到3倍,其中,糖尿病增加4倍,肺癌增加5倍。

        中国人当前的健康寿命(健康寿命指没有疾病和残疾困扰的健康年数)仅为66岁,比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少10岁;慢性病病死率高于二十国集团其他主要成员国:其中,中风病死率比日本、美国和法国高4到6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死率约为日本的30倍。

        五大慢性病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增加。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时间,医疗成本增加了70%;2000年至2009年的9年里,医疗成本则增加了200-300%。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五大慢性病的支出大幅增长。

        随着五大慢性病的日益流行,更多人长期需要费用高昂的住院治疗。整个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变成“如何控制医疗成本的不断攀升”。世界银行估计,如不采取行动,2005-2015年间,我国因四大慢性病而损失的国民收入将达到3.5万亿人民币。世界银行的报告警示,由于中国老年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再随着因为慢性病导致劳动力的丧失,导致健康劳动人口比率下降,中国经济的放缓将不可避免,并由此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过来,如果在2010-204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疾病每年以1%的速度减少,由此节约的经济效益将超过6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8%。

        未来10年对于中国防控五大慢性病是一个关键时期。只要根据国情采取国际上证明有效的做法,中国大部分的慢性病负担都是可以避免或控制的。

        尽早将防治五大慢性病放在战略的高度认真处理,是各级政府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的责任。为此建议如下:

        一、充分认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的重要意义

        1,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尽早把防治五大慢性病放在战略的高度,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针的具体体现。

        2,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是公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移风易俗的需要。

        不良生活方式是五大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引起五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食中过量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过量摄入食盐和糖、缺乏体力活动、过量饮酒等。

       全世界每年约55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约占五大慢性病总死亡数的40%;每年约1400万人死于高盐和高糖引起的疾病。多年来,吸烟、饮食中高盐、高糖已经成为部分人群,部分地区的生活习惯。因此,戒烟、限盐、限糖涉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

        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的成果决定医改的成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9年我国启动了规模达8000亿人民币的医疗改革计划,尝试将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人。在这一努力中,也包括37%的自付费用。如果不改变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听任五大慢性病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不仅使我国尚不成熟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堪重负,个人37%的自付费用也承担不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再次面临失败的风险。

        医改的成败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人有钱不敢花的部分原因在于医保体系不能为人们提供所有的医疗费用。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国人信赖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国内储蓄率将继续居高不下,必然会限制国民消费,拉动内需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精心策划,确保成效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的工作是社会需求多、波及人群面广,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涉及立法、建立和充实防治机构、完善防治网络、疾病监测与分析、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治意识、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适用技术和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经费的筹集与投入等等。必须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精心策划,才能确保成效。

        建议成立跨部门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由卫生、工商、宣传、财政、司法等部门组成,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资金的筹集、投入、绩效考核,确保“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防治五大慢性病”防控目标的完成。

        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导公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法规来强力推行健康干预制度。公民的健康是政府的责任。在国家还没有《国民健康促进办法》的情况下,建议由卫生部制定“公民健康保障条例”,指导和约束公民的生活方式,选择“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响应政府“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的号召,不断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

      健康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更是每个公民对家庭、组织、社会及政府的义务。通过政府法律的形式明确个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是政府的责任,以此逐步建立“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理念和环境。法律应当要求各种涉及公民健康的企业(如食品生产企业、餐馆等)不得损害公民健康;任何新建企业与项目都必须经过环境与健康的评估,否则将依法严厉惩处。

      “公民健康保障条例”应对“公民健康年检”做出规定。应以立法形式要求所有企事业单位、雇主单位或雇主出资为职工、或其员工每1-2年体检一次。体检项目中要增设健康指标(如:腹围、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政府在继续承担公务员体检的同时,应同时覆盖无收入的儿童、老人、农民、和贫困线以下的人群。

      逐步建立全体公民健康档案并动态跟踪。政府要每年公布公民健康白皮书,并将公民健康指标列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量化指标。

      建议将“公民健康管理”列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管理目标。健康是公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终最高的需求。强盛的民族必须首先是强健的民族。政府应当将全体公民的健康视为最重要的资源加以经济地和有效地管理,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更多地用于预防,帮助居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健康普查(体检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标准普及教育与个性定制化的教育);健康干预(主要针对不良生活方式而实施的运动、饮食、心理等干预措施);疾病管理(主要针对生活方式疾病人群)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等。健康管理新理念是我国传统中医“上医治未病”、新中国成立后的“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及西方“循证医学”等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公民健康管理”是强国之策,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四、加强防治机构建设,完善防治网络

      各级政府已经着手加强五大慢性病防治机构与能力建设。建议重点加强区(或县)、社区(或乡、镇)的五大慢性病防治机构与能力建设。各级疾控机构要设立独立科室,并有专人负责五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各区县相关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五大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纽带作用。

      在建立并完善慢性病防治机构和队伍的同时,要重视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有关专家对疾病监测、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等工作的相关技术内容进行培训。

      建议加快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慢性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逐步实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统一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

      五、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建议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型活动,以工作场所干预、群众健身、平衡膳食、限盐限油(成人每日食盐不超过6g、食油不超过25g)、烟草控制和示范创建为重点,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建议结合“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9月1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和“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重大健康宣传日,每年至少开展2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现场活动。继续推广“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和“健康加油站”等健康环境建设。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函〔2009〕825号)的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建议全国各县市区单位都需完成创建示范单位、示范社区和示范餐厅。

      六、建议逐步增加烟草税,为公民健康筹集资金

      烟草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发达国家对烟草的征税平均在65%以上,我国对烟草的征税只有35%。所征税收远远不能弥补烟草对人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建议政府对烟厂逐年提高征税率,所征税收应专款用于促进公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