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2008)——教育、医疗、文化是事业,不是产业
发布时间: 2009-04-28 浏览次数: 416 文章作者:

 

  事业是社会学概念,是个人或社会的追求,是生活的意义与目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同义词。产业是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各种活动都与经济有关, 而任何与经济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经济活动,也就是广义的生产活动。

  教育、医疗、文化是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今天,教育、医疗、文化的产业功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将教育、医疗、文化作为产业,并有其产业化之趋势,这一认识和做法令人担忧。

  教育不是产业!不是垄断性的“优质资源”,它是事关民族千秋万代的“事业”;教育不是老百姓的“消费”,它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要让穷人的孩子都上得起学;受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人权,不是有钱人的特权,要形成完善公平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教育不是产业,而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是社会存在的条件之一,是提高全民素质,给千百万贫困家庭及其子女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给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华民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医疗不是产业!医疗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已经注意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慢性病、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没有健康的体魄,何谈建设祖国。

  文化不是产业!优秀的文化是历史的,是民族的,不是个人的,不是某个企业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激发民众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是推动社会积极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

     市场经济规律与法则不适用于教育、医疗、文化,它们不是经济学的分支。教育过程、医疗救治、大众文化不是产业资本运营和循环过程,教育、医疗、文化的目标也不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教育、医疗、文化的成果与产品也不是商品。因此,教育过程、医疗救治、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不能与经济运行模式相提并论。

  不能否认,教育、医疗、文化具有经济功能,更不能否认优秀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优秀的文化作品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不能否认在高科技产品中增加优秀文化后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但不能因此一味夸大其经济功能,本末倒置,而认为它们具有产业属性,并将其产业化。

  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产业化,把追求知识的莘莘学子当作榨取暴利的对象,就会出现教师不在课堂上教而在家里教,学生不在课堂上学而到老师家里学的现象,就会出现“钱学交易”,知识就附上商品的霉味,知识就会贬值,就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味地强调医疗产业化,并将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当作商品投入市场,把医疗机构推上激烈的竞技场,把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当作榨取暴利的对象,就会出现更多的“先交钱再救命”的非伦理事件,就会出项更多的“倒买病人”的事件;医院就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医生开药优先考虑回扣高而不是效果好的药物。

  如果一味强调文化产业化,以利润为目的的低俗文化就会大量涌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扶持,高雅文化收到冲击;就会出现有偿新闻的卑鄙交易,就会出现黑白颠倒,鱼目混珠的舆论环境;就会出现更多的为个人歌功颂德的文化垃圾。

  坚决反对诸如“没钱就别接受高等教育”、“没有钱就得医疗保障”、“没有钱就不该接受文化熏陶”的奇谈怪论,切忌把教育、医疗保障、文化熏陶异化堕落成少数人的奢侈品!

  建议:

  政府应该将教育、医疗、文化作为事业来抓,使之健康发展,为经济腾飞提供原料,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促使教育平民化,医疗公益化,文化大众化。提倡民众用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终身教育,以科学的生活工作方式增进健康,以健康的心态发展文化事业。